{{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歡迎光臨瑪可希維,本站商品皆為台灣現貨、含稅可打統編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開發板的新手,Arduino 系列被多數新手視為最佳起點:安裝容易、教材與範例多、可搭配各式模組快速做出成果。為了幫你少走彎路,本文用新手友善的方式,帶你掌握 Arduino 的核心概念與常見功能、看懂熱門型號差異、學會如何挑第一塊板子,並在不同情境下提供合適的替代方案與延伸學習方向。
Arduino 是一套由硬體(開發板)+軟體(Arduino IDE)組成的開源開發平台。你把板子用 USB 接上電腦,在 IDE 以簡化的 C/C++ 編寫並上傳程式,就能讀取感測器、控制 LED/馬達 等周邊,快速完成互動裝置的原型。最初面向設計師與學生,如今已成為入門電子與原型設計的主流工具。
Arduino 同時是「品牌」也是一種「產品類型/生態」的統稱:
Arduino(官方)品牌開發板:由官方推出的系列,如 UNO、Nano、Pro Mini 等,文件完整、相容性佳。
Arduino 生態系相容開發板:泛指支援 Arduino 開發環境、與生態相容的控制板,能用 Arduino IDE 與大多數範例/函式庫進行開發。
因此你在市場上看到的「Arduino 開發板」,可能是官方製造,也可能是合法的相容開源板。
想了解官方板與相容板的差別與選擇建議,請見下方〈官方 vs 相容:差異與怎麼選〉。
硬體設計與軟體工具皆開放;GitHub、Arduino Forum、教學網站上有大量範例、函式庫與討論。這些資源對 Arduino 相容開發板 也大多適用。
好處:卡關時能快速查到做法或參考專案,少踩雷、加快除錯與開發速度。
二、入門友善 × 學習成本低
Arduino IDE 安裝簡單,內建範例與函式庫管理器;以「簡化的 C/C++」撰寫程式,上手門檻低。
接板流程清楚:USB 連接 → 選板/選序列埠 → 上傳。
好處:就算只有基礎電學概念,也能很快完成「讀感測器 → 控制 LED/馬達」的第一個作品,建立成就感、持續往下學。
三、模組豐富 × 生態完善(擴充容易)
可搭配數百種模組與擴充板(感測器、顯示、馬達驅動、Wi-Fi/BLE 通訊等),多數走 I2C / SPI / UART 等通用介面,接線與程式庫都有現成範例。
好處:先用現成模組把原型做出來,不必從零設計電路;後續要擴充功能或更換板子,程式與接線通常只需微調。
四、跨平台開發(Windows / macOS / Linux)
官方工具與主要驅動在三大平台皆可用,也有多種第三方工具鏈與外掛可選(如 PlatformIO 等)。
好處:不論你慣用哪個系統,都能直接安裝開發環境並開始上手,團隊協作也更方便。
五、成本彈性 × 平價入門(官方與相容板皆可)
從入門的 UNO R3 到進階或可連網的 UNO R4 WiFi / Nano 33,選擇多、定位清楚;市場亦有依法製作的 Arduino 相容開源板,相容度高、價位帶更廣。
好處:依預算與用途挑選:練習可先用平價相容板,課程或專案穩定度要求較高時再選官方板,整體成本較好控。
典型流程是「讀感測器 → 判斷 → 控制輸出」,適用於課堂實驗、環境監測、智慧家居、自走車、IoT 節點 等;部分板型或相容板亦可嘗試入門 TinyML(如關鍵字喚醒、手勢辨識)。
好處:學習路徑清楚、延伸空間大;從入門練習一路銜接到專題或產品原型,未來要上雲或做邊緣 AI 也有明確升級方向。
先用三個問題把需求釐清,選板就不會踩雷:
要不要無線?
需要 Wi-Fi / BLE → 看 UNO R4 WiFi、Nano 33(IoT/BLE)
不需要 → UNO R3 / Nano / Pro Mini 就夠
空間與供電條件?
機構很擠、電池供電 → Nano / Pro Mini(Pro Mini 最小但上傳需外接 USB-TTL)
桌上型教學、擴充常變動 → UNO 系列
運算與 I/O 腳位?
一般感測/訊息傳遞 → UNO R3 / Nano
享受高速高效能/記憶體、或玩新函式庫 → UNO R4 / Nano 33
另外新手還要注意三件事:
電壓相容:3.3V 板(如部分 Nano 33)請勿直接 5V 模組。
USB 介面:Type-B(UNO R3)/ Micro-USB(Nano 33)/ USB-C(UNO R4);線材要對。
上傳方式:Pro Mini 無內建 USB-TTL,需外接(例:CH340),且可能需要按 Reset 進上傳模式。
在挑選 Arduino 開發板前,先把「官方」「相容(Clone)」釐清。相容板是依開源規格製作、可用 Arduino IDE 與同一套範例開發的產品。理解這點,有助你以更好的價格與彈性完成專案。
官方板:由 Arduino 官方或授權代工製作;相容性、品控、文件最完整。
相容(Clone)板:依開源設計或相容規格製作,但不使用 Arduino 商標;相容度高、選擇與價格更彈性。
好處(選相容板):維持相同開發體驗(IDE/範例/接線方式),同時更符合預算或量產需求。
官方板:正式課程指定、需要官方技術支援/認證、對品控有更高要求。
相容板(Clone):個人入門練習、原型開發、需要多片部署、預算敏感或尺寸/介面想要更多變化。
本站標示相容版商品為根據官方的開源規範之 Arduino 相容開發板,開發體驗與範例使用方式與官方板相近。
相容板合法:前提是不使用 Arduino 商標/Logo、清楚標示為”Arduino 相容版”而非官方版本之相關字眼、遵循開源授權與相容規格。
如何避免盜版:認明販售頁面標示為「相容/Compatible」、不以 Arduino 名義自稱;有清楚品牌/規格與售後。
開發體驗:相容板可用 Arduino IDE、常見函式庫與範例,多數接線方式也一致。
👉 本站說明:MCCVI 有提供 Arduino 官方版本與Arduino 相容開發板,可搭配 Arduino 生態開發,購買前請務必確認清楚購買的版本喔。
補充說明:為什麼很多相容板都用 ATmega328?
ATmega328(常見於 UNO R3)是通用、可公開購買的微控制器,任何廠商都能基於它設計開發板,並燒錄能與 Arduino IDE 相容的開放來源 Bootloader(如 Optiboot)。這件事本身是被允許的,也就是為什麼市面上會有各種「Arduino 相容開發板」。
先用表格快速簡介,下一段內容將逐一簡短介紹各板子的定位與實作眉角。
規格為常見版本概略,實際以產品頁為準。
Arduino UNO R3
定位:經典入門板,教材與範例最多,周邊相容性好。
什麼時候選? 第一次接觸 Arduino、課堂/科展需要穩定教材與配套時。
實作眉角:5V 邏輯、USB Type-B;Shield/範例最齊,學習成本最低。
我們的相容板:ATmega328 R3 開發板
定位:與 UNO R3 功能相近但更小,仍保留 USB-TTL,即插即用。
什麼時候選? 空間有限、需要嵌入盒體或穿戴原型,但又想保留便利上傳流程。
實作眉角:多為 Type-C 或 Mini-USB;I/O 約 22 腳,供電與電壓請與模組對應。
我們的相容板:ATmega328 SL 開發板
定位:極小尺寸、3.3V / 5V 兩版本可選,適合長期部署與低功耗。
什麼時候選? 專案已定型、機構很擠、量產或電池供電情境。
實作眉角:無內建 USB,需外接 USB-TTL(如 CH340);上傳時常需在編譯完成瞬間按 Reset;留意電壓版本與外接模組匹配。
我們的相容板:ATmega328 XS 開發板
定位: UNO 家族的效能升級版;Minima 無內建無線,規格精簡、穩定度高。
什麼時候選? 需要比 UNO R3 更高的時脈/記憶體、想用較新的函式庫,且沒有連網需求(或打算用外接模組/Shield 做連網)。
實作眉角: 採 USB-C;在 Arduino IDE 先安裝「UNO R4」板卡核心;腳位佈局承襲 UNO 生態,多數 UNO Shield/範例可平滑移轉。若要上網,可外接以太網/ESP 系列模組。
我們的相容板: XIAO RA4M1(同 MCU、超小型外形,適合空間受限專案)
定位: UNO 家族效能升級版;內建 Wi-Fi/BLE(以共處理器負責無線),適合直接做連網應用。
什麼時候選? 要更高時脈/記憶體,並且需要即時上雲/MQTT/手機互動等無線功能;希望維持 UNO 外形與生態相容性。
實作眉角: 採 USB-C;在 Arduino IDE 安裝對應板卡核心與常用網路函式庫(如 WiFi/MQTT);連網時請確保供電穩定以避免高峰電流造成重啟;多數 UNO Shield/範例可直接移植。
我們的相容板: XIAO RA4M1 & XIAO ESP32-S3(同 MCU、超小型;如需無線可搭配外接 Wi-Fi/BLE 模組)
定位:小型連網板,內建 BLE(依型號而定,如 IoT / BLE)。
什麼時候選? 需要小體積+無線(上雲、手機互動、行動裝置整合)。
實作眉角:多為 Micro-USB;部分型號為 3.3V 邏輯,接 5V 模組前請確認;驅動/核心需先在 IDE 內安裝板卡套件。
我們的相容板:XIAO nRF52840
Arduino 擅長「讀感測器 → 邏輯判斷 → 控制輸出」,常見於教育/STEM、環境監測、智慧家居、自走車/機器人、互動裝置與入門型 IoT 節點。選板時以三軸思考:是否需要無線、空間/供電限制、運算與 I/O 腳位需求。
Arduino IDE(2.x)
內建範例、序列埠監控/繪圖、Board Manager(安裝板卡核心)、Library Manager(管理函式庫)。
支援 Windows / macOS / Linux,也提供 Arduino CLI 便於自動化編譯/上傳。
開發工具鏈與語言
Arduino C/C++ 生態:資源最豐富;常見函式庫如 U8g2、FastLED、PubSubClient(MQTT)等。
PlatformIO(VS Code):專案/相依管理強,適合多板維護與版本控管。
MicroPython(視板卡支援):以 Python 撰寫、REPL 互動開發。
TinyML/Edge 工具(視板卡支援):TensorFlow Lite Micro、Edge Impulse 等。
授權與社群
Arduino 核心與多數函式庫採常見開源授權(MIT/BSD/LGPL 等);請遵守各專案授權標示。
社群資源集中於 GitHub、Arduino Forum 與各大教學站,查詢與回報問題便利。
Arduino 很適合新手從 0 到 1,但在實作過程中,仍可能遇到環境、接線或資源限制等問題。下面先列出常見優點/可能限制。
上手快、資料多:IDE 安裝簡單、範例/教學齊全,社群活躍。
模組生態成熟:感測、顯示、通訊、驅動模組應有盡有,擴充方便。
相容開發體驗:多數 Arduino 相容板可直接沿用相同程式與接線方法。
資源有限:部分入門板(如 UNO R3)RAM/Flash 較小,使用多個大型函式庫時可能吃緊。
電壓差異:5V(UNO/MEGA)與 3.3V(多數小型或連網板)並存,電壓不對會讀值不準,嚴重還會燒板。
即時多工能力有限:阻塞式程式(如大量 delay())會卡住其他任務;需改用非阻塞寫法或計時器。
上傳與驅動:不同板的 USB/驅動差異(Type-B/Mini/Micro/USB-C、是否內建 USB-TTL)可能導致上傳失敗。
噪聲與供電:馬達、繼電器等負載易造成干擾與重啟,需分離供電、共地與退耦電容。
想要更小體積、要無線、或需要更高效能?以下是我們精選出常見的替代選擇與對應的適用情境。
定位:口袋尺寸、3.3V 邏輯,多款主控(RP2040/ESP32S3/nRF52840)。
什麼時候選:穿戴裝置、超小體積原型、低功耗或需要 BLE/Wi-Fi。
實作眉角:多為 USB-C;部分型號支援 電池充電;安裝對應板卡核心後即可用 Arduino IDE。
定位:雙核心 RP2040、RAM 充足;Pico W 內建 Wi-Fi。
什麼時候選:需要更高效能、更大 RAM,或想玩 MicroPython/PIO。
實作眉角:3.3V 邏輯;C/C++ SDK 與 MicroPython 都可行;Pico W 無 BLE。
定位:高整合度的 Wi-Fi(ESP8266)與 Wi-Fi+BLE(ESP32)方案。
什麼時候選? IoT 上雲、手機互動、需較高運算與網路堆疊。
實作眉角:3.3V 供電電流要足;Wi-Fi/BLE 請避免金屬遮蔽,必要時外接天線。
一、選 Arduino 開發板,其實就是三件事:
『要不要無線 × 空間/供電限制 × 運算與 I/O 需求。』
先想清楚這三軸,再對照本文的比較表與實作眉角,選板才不會錯。
二、關於相容(Clone)板
相容板是依開源規格製作、可用 Arduino IDE 與多數範例的合法產品。當你需要控制成本、做原型或多片部署時,選擇合法的 Arduino 相容開發板會更實際;正式課程或特定支援需求再改選官方板即可。
三、快速指引
第一次接觸、教材最多:選 UNO R3。
空間很小、要嵌入:選 Nano / Pro Mini(Pro Mini 最小,但需外接 USB-TTL 上傳)。
要更高效能或無線:選 UNO R4(Minima / WiFi)、Nano 33(IoT/BLE)。
想做超小型、穿戴或入門 TinyML:看 Seeed Studio XIAO 系列。
I/O 腳位不夠:評估 MEGA 2560 或加 I/O 擴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