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開發板的新手,Arduino 系列被多數新手視為最佳起點:安裝容易、教材與範例多、可搭配各式模組快速做出成果。為了幫你少走彎路,本文用新手友善的方式,帶你掌握 Arduino 的核心概念與常見功能、看懂熱門型號差異、學會如何挑第一塊板子,並在不同情境下提供合適的替代方案與延伸學習方向。
文章內容目錄
Arduino 是什麼?

Arduino 是一套由硬體(開發板)+軟體(Arduino IDE)組成的開源開發平台。你把板子用 USB 接上電腦,在 IDE 以簡化的 C/C++ 編寫並上傳程式,就能讀取感測器、控制 LED/馬達 等周邊,快速完成互動裝置的原型。最初面向設計師與學生,如今已成為入門電子與原型設計的主流工具。
品牌還是類型?
Arduino 同時是「品牌」也是一種「產品類型/生態」的統稱:
因此你在市場上看到的「Arduino 開發板」,可能是官方製造,也可能是合法的相容開源板。
想了解官方板與相容板的差別與選擇建議,請見下方〈官方 vs 相容:差異與怎麼選〉。
Arduino 開發板系列的特色
一、開源生態 × 社群資源
硬體設計與軟體工具皆開放;GitHub、Arduino Forum、教學網站上有大量範例、函式庫與討論。這些資源對 Arduino 相容開發板 也大多適用。
好處:卡關時能快速查到做法或參考專案,少踩雷、加快除錯與開發速度。
二、入門友善 × 學習成本低
Arduino IDE 安裝簡單,內建範例與函式庫管理器;以「簡化的 C/C++」撰寫程式,上手門檻低。
接板流程清楚:USB 連接 → 選板/選序列埠 → 上傳。
好處:就算只有基礎電學概念,也能很快完成「讀感測器 → 控制 LED/馬達」的第一個作品,建立成就感、持續往下學。
三、模組豐富 × 生態完善(擴充容易)
可搭配數百種模組與擴充板(感測器、顯示、馬達驅動、Wi-Fi/BLE 通訊等),多數走 I2C / SPI / UART 等通用介面,接線與程式庫都有現成範例。
好處:先用現成模組把原型做出來,不必從零設計電路;後續要擴充功能或更換板子,程式與接線通常只需微調。
四、跨平台開發(Windows / macOS / Linux)
官方工具與主要驅動在三大平台皆可用,也有多種第三方工具鏈與外掛可選(如 PlatformIO 等)。
好處:不論你慣用哪個系統,都能直接安裝開發環境並開始上手,團隊協作也更方便。
五、成本彈性 × 平價入門(官方與相容板皆可)
從入門的 UNO R3 到進階或可連網的 UNO R4 WiFi / Nano 33,選擇多、定位清楚;市場亦有依法製作的 Arduino 相容開源板,相容度高、價位帶更廣。
好處:依預算與用途挑選:練習可先用平價相容板,課程或專案穩定度要求較高時再選官方板,整體成本較好控。
六、應用範圍廣(教育/原型設計/IoT/互動裝置)
典型流程是「讀感測器 → 判斷 → 控制輸出」,適用於課堂實驗、環境監測、智慧家居、自走車、IoT 節點 等;部分板型或相容板亦可嘗試入門 TinyML(如關鍵字喚醒、手勢辨識)。
好處:學習路徑清楚、延伸空間大;從入門練習一路銜接到專題或產品原型,未來要上雲或做邊緣 AI 也有明確升級方向。
Arduino 開發板選購指南與新手必備選型邏輯
在練習階段,我們會優先推薦 UNO 系列,因為它最能降低學習與除錯成本:
生態完整、資源最多:教材/範例/社群集中在 UNO 版型,卡關時更容易找到解法。
5V 相容穩定:常見繼電器、LCD、Shield 多為 5V,減少電平轉換就少踩雷。
開發與擴充友善:內建 USB 即插即用、接線清楚;UNO 外型可直疊 Shield,原型迭代快。
擴充與升級順暢:離線用 UNO(R3/R4 Minima),要 IoT 直接換 UNO R4 WiFi,保留既有接線與生態。
基於以上,我們建議先用 UNO 系列把基本功(I/O、時序、通訊)練習熟悉以後,再按需求轉向其他的開發板。這樣能兼顧「Arduino 開發板 入門/相容/比較/選購/IoT」等學習重點,同時保留未來擴充空間。若你已具備基礎、準備延伸學習但尚未確立產品方向,可以參考以下進階的學習階段選版邏輯來決策
1. 學習/相容生態(先挑教材與範例多的)
生態愈成熟,減少卡關時間,也更容易沿用教學素材與常見模組。所以若是初次學習,我們建議優先選「教材多、相容穩」的系列,之後再按需求微調。
最多學習資源的板子:
UNO 系列(UNO R3/UNO R4):教材與範例最齊、5V 生態相容度高,最適合電子入門。
Nano 33 系列(IoT/BLE):官方 IoT/BLE 範例完整,適合手機互動與雲端入門。
2. 連線需求(要不要無線?Wi-Fi 還是 BLE?)
是否「連網/手機互動」會直接排除一半型號。要連網就選內建無線;完全離線就回到經典穩定款或高效能離線款。但是離線的開發板,也能以 Shield/擴充板補上他的網路功能。
連線(Wi-Fi)的板子:UNO R4 WiFi、Nano 33 IoT、ESP32 。
連線(BLE)的板子:Nano 33 BLE(板載 IMU,穿戴/手勢方便)。
離線的板子:UNO R3、Nano、Pro Mini、UNO R4 Minima。
有線乙太網路(非必須無線):UNO/UNO R4 + Ethernet Shield(W5100/W5500)。
3. 電壓生態(5V vs 3.3V,直接影響相容性)
如果你手邊或未來買的模組多半固定在 5V 或 3.3V 。先選對電壓,能少掉大量轉接與不穩定。
3.3V 的板子:Nano 33 IoT/Nano 33 BLE、Pro Mini(3.3V 版)、ESP32。
5V 的板子:UNO R3/UNO R4(Minima/WiFi)、Nano。
4. 任務複雜度(效能/記憶體/I/O 腳位)
功能「簡單 or 複雜」會決定要不要使用 32 位元、及有更多 RAM/Flash 與更完整外設。
簡單功能的板子(情境):基礎感測+繼電器/伺服、LCD1602 顯示、學習控制流程 → UNO R3/Nano 。
複雜功能的板子(情境):多通訊協定、較大量資料處理、需要更高時脈或之後想試 TinyML → UNO R4 系列。
補充:若專案需要更高階 OS、多媒體或 Python 環境,可評估 樹莓派(Raspberry Pi);追求超小封裝可看 Seeed XIAO 系列,但腳位密度與焊接細節要預先評估。
5. 擴充是否常常更動(原型頻繁更換 vs 一次性部署)
如果是課程/研究等階段,經常換模組、或是要快速疊擴充,就選「外型通用、擴充穩定」的板子;而若是一次佈線長期部署,選小板子,可以更省空間與功耗。
可以經常更換擴充的板子:UNO(R3/R4/R4 WiFi)、Nano(Nano、Nano 33 )外型系列
不容易常常變動、一次性設定的板子:Pro Mini(體積小、內嵌裝置友善)。
以上流程其實也與業界的選板方式與流程息息相關,因此在業界、或已有初步產品構想,通常會照以下路徑定板:
1.連線需求:
這一步會直接排除一半以上選項。先判斷「連線 vs 完全離線」;若連線,再選「無線(Wi-Fi/BLE)vs 有線(以太)」。
2.電壓與相容性: 確認模組生態是 5V 還是 3.3V;跨電壓就規劃電平轉換與供電。
3.機構空間與供電條件: 桌上原型 vs 內嵌空間;是否電池長待機;是否需要內建 USB 調試。
4.擴充是否常常更動: 若需要頻繁更換模組/Shield,優先通用外型與穩定插拔;若長期部署,選體積小、功耗低的板。
5.任務複雜程度:
依時脈、RAM/Flash、外設與通訊需求,決定 8 位或 32 位、是否需要更高算力或特定外設(如 USB HID、I2S、Wi-Fi/BLE 協定硬體支援)。 |
把「學習導向」與「產品導向」的選板邏輯接在一起:先生態、再連線、接著電壓與機構、最後以擴充與任務複雜度收斂,就能夠挑到最合適的 Arduino 開發板。
小結最重要的三個需求釐清速覽:
| 要不要無線? | 空間與供電條件? | 運算與 I/O 腳位? |
|---|
需要 Wi-Fi / BLE UNO R4 WiFi、Nano 33(IoT/BLE) | 機構很擠、電池供電 Nano / Pro Mini | 一般感測/訊息傳遞 UNO R3 / Nano |
不需要連線 UNO R3 / Nano / Pro Mini | 桌上型教學、擴充常變動
UNO 系列 | 享受高速高效能/記憶體、或玩新函式庫
UNO R4 / Nano 33 |
另外新手還要注意三件事:
電壓相容:3.3V 板(如部分 Nano 33)請勿直接接上 5V 模組。
USB 介面:Type-B(UNO R3)/ Micro-USB(Nano 33)/ USB-C(UNO R4);線材要記得選對。
上傳方式:Pro Mini 無內建 USB-TTL,需外接(例:CH340),且可能需要按 Reset 進上傳模式。
Arduino 官方板 vs 相容板(Clone):差異、怎麼選
在挑選 Arduino 開發板前,先把「官方」「相容(Clone)」釐清。相容板是依開源規格製作、可用 Arduino IDE 與同一套範例開發的產品。理解這點,有助你以更好的價格與彈性完成專案。
一、官方板與開源相容板的差異
官方板:由 Arduino 官方或授權代工製作;相容性、品控、文件最完整。
相容(Clone)板:依開源設計或相容規格製作,但不使用 Arduino 商標;相容度高、選擇與價格更彈性。
好處(選相容板):維持相同開發體驗(IDE/範例/接線方式),同時更符合預算或量產需求。
二、什麼情況用官方、什麼情況可以用相容板?
官方板:正式課程指定、需要官方技術支援/認證、對品控有更高要求。
相容板(Clone):個人入門練習、原型開發、需要多片部署、預算敏感或尺寸/介面想要更多變化。
本站標示相容版商品為根據官方的開源規範之 Arduino 相容開發板,開發體驗與範例使用方式與官方板相近。
三、常見釋疑:相容板合法嗎?會不會買到盜版?
相容板合法:
前提是不使用 Arduino 商標/Logo、清楚標示為”Arduino 相容版”而非官方版本之相關字眼、遵循開源授權與相容規格。
如何避免盜版:
認明販售頁面標示為「相容/Compatible」、不以 Arduino 名義自稱;有清楚品牌/規格與售後服務。
開發體驗:
相容板可用 Arduino IDE、常見函式庫與範例,多數接線方式也一致。
👉 本站說明:MCCVI 有提供 Arduino 官方版本與Arduino 相容開發板,可搭配 Arduino 生態開發,購買前請務必確認清楚購買的版本喔。
補充說明:為什麼很多相容板都用 ATmega328?
ATmega328(常見於 UNO R3)是通用、可公開購買的微控制器,任何廠商都能基於它設計開發板,並燒錄能與 Arduino IDE 相容的開放來源 Bootloader(如 Optiboot)。這件事本身是被允許的,也就是為什麼市面上會有各種「Arduino 相容開發板」。
常見 Arduino 開發板款(比較表)
先用表格快速簡介,下一段內容將逐一簡短介紹各板子的定位與實作眉角。
規格為常見版本概略,實際以產品頁為準。
型號 | 主控 MCU | USB | 連線能力 | I/O 概略 | 特色重點 | 適合情境 |
Arduino UNO R3
(Atmega328 R3 開發板) | ATmega328P | Type-B | 無 | 14D / 6A | 教學經典、生態最完整 | 第一次接觸、課程教學 |
Arduino Nano
(Atmega328 SL 開發板) | ATmega328P | Type-C / Mini-USB | 無 | ~22(含類比) | 小型且保留 USB-TTL | 空間受限的入門/嵌入 |
Arduino Pro Mini
(Atmega328 XS 開發板) | ATmega328P | 無(需 USB-TTL) | 無 | ~22 | 體積最小、低功耗 | 內嵌/量產、電池裝置 |
Arduino UNO R4(WiFi) | RA4M1(Cortex-M4) | USB-C | Wi-Fi / BLE | 與 UNO 佈局相近 | 效能升級、現代外設、無線功能 | 需要連網或更高效能 |
Arduino UNO R4 Minima | RA4M1(Cortex-M4) | USB-C | 無 | 與 UNO 佈局相近 | 效能升級、現代外設 | 在UNO佈局下需要更高效能 |
Arduino Nano 33 (以 IoT 為例) | SAMD21 + NINA | Micro-USB | Wi-Fi / BLE | 類 Nano | 小型連網、穿戴原型 | IoT / 行動裝置互動 |
常見 Arduino 開發板款
Arduino UNO R3

最大特色 | Arduino UNO R3 是最穩最經典的入門 5V 生態板,教材最多、即插即用、Shield 相容省事。
對新手來說,UNO 的優點很直白——資源多、和 5V 模組好搭配、更換擴充方便。先用它把基本功練熟,後面要不要加無線或升級,再看你的需求。
|
常用開發情境 | 什麼時候選:第一次接觸 Arduino,或是課堂/科展實驗需要穩定教材與配套外接設備的時候。
入門練習:數位/類比 I/O、PWM 調光、序列監看。
基礎控制:繼電器、伺服/步進馬達、超音波測距+LCD 顯示。
課堂/實驗:需頻繁更換感測器或 Shield 的情境。
|
介紹 | 學習/相容生態:UNO系列的教學、範例、套件最多。遇到問題一搜就有答案,初期用它來練習的學習成本最低。 連線能力:板子本身沒有 Wi-Fi 或藍牙。要上網或連手機,就加 乙太網路擴充板,或外接 Wi-Fi/BLE 模組;網路上的示範程式很多,照做就能跑。 電壓生態:腳位是 5V,接 繼電器、LCD1602 這類 5V 模組幾乎直接可用。若要接 3.3V 感測器,加個電平轉換/分壓,並確認板上的 3.3V 供電是否夠用。 機構與擴充:尺寸約 68.6×53.4 mm,支援 Shield 疊接,很適合課堂或實驗中更換模組。要把它放進殼裡,記得預留板邊與接頭的高度;供電可用 USB 或 DC/VIN(建議 7–12V)。 任務複雜度:ATmega328P(8 元、16 MHz) 應付一般感測/控制沒問題。需要比較重的通訊或計算時,改用專用驅動板/通訊模組來分擔就好。 |
基本規格 | MCU:ATmega328P,16 MHz 記憶體:Flash 32 KB、SRAM 2 KB、EEPROM 1 KB 數位腳位:14 類比輸入:6 通訊:UART、I2C、SPI 工作電壓:5V;輸入電壓:USB 或 DC 插孔/VIN(建議 7–12V) USB:內建 USB-序列(部分相容板使用 CH340) |
| 我們的相容板 | ATmega328 R3 開發板 |
Arduino Nano

最大特色 | Arduino NANO 是小型、麵包板友善的 5V 入門板。兼具省空間、5V相容、內建 USB 即插即用三優點。體積約 45×18 mm,延續 UNO 生態但更省空間。適合「要入盒體/穿戴」又想維持 UNO 生態的新手。可以先用它把 I/O 與小型控制練熟,後續是否加無線或擴充再依需求決定。 |
常用開發情境 | 什麼時候選:空間有限、想要「即插即用」、要塞入盒體/穿戴原型,且想保留 5V 生態與便利上傳流程。
入門練習:數位/類比 I/O、PWM 調光、序列監看(直接插麵包板練習最順)。
基礎控制:繼電器、伺服/步進馬達、感測+OLED/LCD 小尺寸顯示。
課堂/實驗:麵包板原型,需頻繁更換感測器或小型擴充模組的情境。 |
介紹 | 學習/相容生態:承接 UNO 的教材與 Library,5V 周邊相容度高;新手從 UNO 教材過渡到 Nano 幾乎無痛。 連線能力:板上無 Wi-Fi/BLE。要連網可外接 Wi-Fi/BLE 模組,或用 W5500/W5100 乙太網路模組(SPI)。 電壓生態:5V I/O,可以接繼電器、LCD1602 等 5V 模組;接 3.3V 感測器請做電平轉換/分壓,並留意板上 3.3V 供電能力。 機構與擴充:小尺寸+內建 USB,與麵包板整合容易;不走 UNO Shield 疊接,改用小型 Breakout/模組配線。 任務複雜度:ATmega328P(8 位元、16 MHz) 應付一般感測/控制沒問題;較重通訊或驅動可交由專用模組分擔。 |
基本規格 | MCU:ATmega328P,16 MHz 記憶體:Flash 32 KB、SRAM 2 KB、EEPROM 1 KB 數位腳位:14 類比輸入:8 通訊:UART、I2C、SPI 工作電壓:5V;輸入電壓:USB 或 DC 插孔/VIN(建議 7–12V) USB:內建 USB-序列,多為 Type-C 或 Mini-USB(部分相容板使用 CH340) |
| 我們的相容板 | ATmega328 SL 開發板 |
Arduino Pro Mini

最大特色 | Arduino PRO MINI 主打「小、省電、好嵌入」是超小型、低功耗的 ATmega328P 開發板,提供 3.3V/8MHz 與 5V/16MHz 版本;無內建 USB,體積約 33×18 mm,適合長期內嵌。當你的重點是 電池供電+長待機+固定佈線,它比 UNO/Nano 更合適;前期先把上傳與供電規劃(USB-TTL、3.3V/5V 版本)定好後,後續維護最穩定。 |
常用開發情境 | 什麼時候選:空間極小(比Nano還要小)、電池供電、線路固定不常更動,需要長期部署的裝置。
入門練習:已熟悉上傳流程者,用來練習 低功耗與長待機 的感測紀錄。
基礎控制:簡單繼電器/伺服控制、定期喚醒量測(溫溼度/光照)後休眠。
課堂/實驗:要做「塞進小外殼」或穿戴原型,強調體積與耗電的情境。 |
介紹 | 學習/相容生態:核心與 UNO/Nano 相同(ATmega328P),教材與 Library 延用度高;但因 沒內建 USB,新手需先會使用 USB-TTL(含 DTR) 上傳。
連線能力:板上無 Wi-Fi/BLE;如需連網可外接無線模組或有線乙太(W5500/W5100)。
電壓生態:有 3.3V 與 5V 兩版;請依周邊電壓選擇,避免跨電壓接法。
機構與擴充:體積小、元件高度低,適合嵌入盒體;多以 跳線/小型 模組擴充,不使用 Shield 疊接。
任務複雜度:與 UNO/Nano 同級,適合一般 I/O;強項在 省電設計(睡眠、喚醒) 與長期布署。 |
基本規格 | MCU:ATmega328P(3.3V 版 8MHz/5V 版 16MHz)
記憶體:Flash 32 KB、SRAM 2 KB、EEPROM 1 KB
數位腳位:14
類比輸入:8
通訊:UART、I2C、SPI
工作電壓:3.3V 或 5V(依版本)
輸入電壓:VCC 直供同板電壓;RAW 端子可 5–12V(視板上穩壓器)
USB:無內建(需 USB-TTL 轉接器,建議含 DTR)
尺寸:約 33×18 mm |
| 我們的相容板 | ATmega328 XS 開發板 |
Arduino UNO R4(Minima)
最大特色 | Arduino UNO R4(Minima) 是離線高效能的 UNO 外型板:採 Renesas RA4M1(Arm Cortex-M4F,48 MHz),保留 5V I/O 與 UNO 生態,但不含無線,適合要更高算力與記憶體、又常用 Shield 的專案。 UNO R4 Minima = 「UNO 的相容性」+「32 位元的餘裕」+「無線留白」。當你不急著上 Wi-Fi/BLE,但想在 UNO 生態下把效能、記憶體與精度一次升級,它是離線專案與課堂實驗的穩健升級點。 |
常用開發情境 | 什麼時候選:需要在離線情境下,比 UNO R3 更高的效能/記憶體與外設(如更細的 ADC/DAC),同時維持 5V 腳位與 UNO 版型。
入門練習:想一次到位練 32 位元 MCU 的 I/O、PWM、非阻塞時間控制(millis())與多感測整合。
基礎控制:多顆感測器+顯示(OLED/LCD)、伺服/步進更平滑的 PWM、較高取樣頻率的資料讀寫。
課堂/實驗:常換 Shield 的課程或實驗,但希望有更寬裕的 RAM/Flash 來跑較新的函式庫。 |
介紹 | 學習/相容生態:延續 UNO 生態與腳位配置,教材/範例承接性高;但由 8 位 → 32 位,少數「直接動暫存器」或依賴特定計時器的舊範例需改寫,官方/社群已提供多數對應 Library。
連線能力:板上無 Wi-Fi/BLE;要連網可加 Ethernet Shield(W5100/W5500) 或外接無線模組。
電壓生態:5V I/O,與繼電器、LCD1602、常見 5V 模組相容;若接 3.3V 感測器,請做電平轉換/分壓並留意 3.3V 供電。
機構與擴充:維持 UNO 版型與孔位,Shield 疊接穩;介面改為 USB-C,也可用 DC 插孔/VIN 供電。
任務複雜度:32 位元、48 MHz、較大 RAM/Flash 讓多任務邏輯、較重的數據處理、較新函式庫(影像/訊號前處理入門)更從容;同時提供 12-bit DAC/更佳 ADC 與進階外設(如 CAN 介面:需外接收發器)可擴展應用。 |
基本規格 | MCU:Renesas RA4M1(Arm Cortex-M4F),48 MHz
記憶體:Flash 256 KB、SRAM 32 KB
數位腳位:14
類比輸入:6
類比輸出:DAC ×1(12-bit)
通訊:UART、I2C、SPI、CAN(需外接收發器)
工作電壓:5 V;輸入電壓:USB-C 或 DC 插孔/VIN(建議 7–12 V)
USB:USB-C |
| 我們的相容板 | XIAO RA4M1(同 MCU、超小型外形,適合空間受限專案) |
Arduino UNO R4(WIFI)
最大特色 | Arduino UNO R4(WIFI) 內建 Wi-Fi/BLE 的 UNO 外型 5V 板:主控晶片 Renesas RA4M1(Arm Cortex-M4F,48 MHz),搭配 ESP32-S3 無線模組;保留 UNO/5V 生態 與 Shield 相容,適合做物聯網應用(IoT)。 想做 IoT 連網/手機互動,又要維持 UNO/5V 生態與 Shield 的便利與穩定,UNO R4(WiFi)是直接可用的一站式選擇;先用官方範例把連線與控制跑通,再依需求擴充即可。 |
常用開發情境 | 什麼時候選:需要連網(MQTT/HTTP)、手機/網頁控制,或日後要做 OTA 更新(不用插 USB 線、透過 Wi-Fi 傳新程式進板子),同時想保留 UNO 外型+5V 模組/Shield 相容性。
入門練習:Wi-Fi 連線、簡易網頁控制、MQTT;BLE 周邊/中央互動。
基礎控制:感測資料連網+手機/網頁回控繼電器、伺服/步進、OLED/LCD 顯示。
課堂/實驗:常換 Shield 的 IoT 教學情境(網路功能+經典 I/O 一次具備,流程穩定)。 |
介紹 | 學習/相容生態:腳位布局與 UNO 系列一致,教材與範例好銜接;處理器等級比 UNO R3 再高一級(運算能力與記憶體更寬裕),主流函式庫多有對應版本,只有少數非常貼硬體的舊作法需要換成新版範例。
連線能力:內建 2.4 GHz Wi-Fi + BLE(ESP32-S3),可當 AP/STA。支援 WiFiS3、ArduinoBLE 等常見函式庫。OTA 更新,透過 Wi-Fi 把新程式傳進板子,板子自己寫入並重啟生效;更新時請確保電力穩定,避免中斷。
電壓生態:5V I/O,與繼電器、LCD1602 等 5V 模組相容;接 3.3V 感測器需做電平轉換/分壓並確認 3.3V 供電能力。
機構與擴充:維持 UNO 版型,Shield 疊接穩定;連接埠改 USB-C,也可用 DC 插孔/VIN 供電。
任務難度:更充裕的運算與記憶體,適合多感測整合、網路協定與資料處理;並提供 DAC(12-bit)/CAN(需外接收發器) 等進階外設可擴展應用。 |
基本規格 | MCU:Renesas RA4M1(Arm M4F),48 MHz
無線:ESP32-S3 模組(2.4 GHz Wi-Fi/BLE)
記憶體(主控):Flash 256 KB、SRAM 32 KB
數位腳位:14
類比輸入:6
類比輸出:DAC ×1(12-bit)
通訊:UART、I2C、SPI、CAN(需外接收發器)
工作電壓:5 V;輸入電壓:USB-C 或 DC 插孔/VIN(建議 7–12 V)
USB:USB-C |
| 我們的相容板 | |
Arduino Nano 33(以 IoT 為例)
最大特色 | Arduino Nano 33 小型、麵包板友善的 3.3V 物聯網開發板,內建 Wi-Fi/BLE(u-blox NINA-W102),主控 SAMD21 Cortex-M0+ 48 MHz,並含 硬體安全晶片 ATECC608A(連網驗證更安心)。 想在小體積裡做連網+手機互動,並以 3.3V 感測器為核心的 IoT 入門專案,Nano 33(IoT)是最直接的起點;先用官方範例把連線與資料流跑通,再依需求擴充功能即可。 |
常用開發情境 | 什麼時候選:需要連網(HTTP/MQTT)、手機 BLE 互動,且裝置空間小、以 3.3V 感測器為主的專案。
入門練習:Wi-Fi 連線、簡易網頁控制、MQTT;BLE 周邊/中央配對與資料交換。
基礎控制:感測資料連網+手機/網頁回控繼電器、伺服/步進、OLED/LCD 小尺寸顯示。
課堂/實驗:麵包板 IoT 原型,快速切換不同感測器與雲端服務(範例多、流程穩定)。 |
介紹 | 學習/相容生態:官方 IoT/BLE 範例完整,從 UNO 基礎過渡到 Nano 33 IoT 很順;常用 Library(WiFiNINA/ArduinoBLE)資源多。
連線能力:板上 Wi-Fi+BLE 可作 AP/STA;支援 HTTP、MQTT。OTA 更新=不用插 USB,透過 Wi-Fi 把新程式傳進板子,寫入後重開機生效(更新時請確保電力穩定)。
電壓生態:3.3V I/O;接 5V 周邊請做電平轉換/分壓,避免燒板
機構與擴充:體積小、Micro-USB 上傳,麵包板直插;不走 UNO Shield,改用小型模組/Breakout 佈線。
任務難度:處理器與記憶體餘裕比 UNO R3 更好,適合多感測整合、網路協定、簡單資料處理;板載 6 軸 IMU(LSM6DS3) 可做姿態/動作偵測,安全晶片可做 TLS 憑證儲存。 |
基本規格 | MCU:Microchip SAMD21G18(Cortex-M0+),48 MHz
無線:u-blox NINA-W102(2.4 GHz Wi-Fi/BLE)
安全晶片:ATECC608A 硬體安全晶片
記憶體(主控):Flash 256 KB、SRAM 32 KB
數位腳位:14
類比輸入:8(A0–A7)
通訊:UART、I2C、SPI
工作電壓:3.3 V(I/O 亦為 3.3 V)
USB:Micro-USB(上傳/序列) |
| 我們的相容板 | XIAO nRF52840 plus |
Arduino 應用領域
Arduino 擅長「讀感測器 → 邏輯判斷 → 控制輸出」,常見於教育/STEM、環境監測、智慧家居、自走車/機器人、互動裝置與入門型 IoT 節點。選板時以三軸思考:是否需要無線、空間/供電限制、運算與 I/O 腳位需求。
Arduino 可以連接哪些東西?
類別 | 常見模組/元件 | 介面/腳位 | 可達成的功能 |
感測器 | DHT11/22、BME280、MPU-6050、HC-SR04 | 單線 / I2C / I2C / GPIO | 溫溼度量測、環境偵測、加速度/角度、距離量測 |
顯示 | 16×2 LCD(I2C 版)、0.96″ OLED(SSD1306) | I2C | 數值顯示、狀態/選單 |
驅動 | LED/RGB、繼電器、伺服、步進/直流馬達 | GPIO/PWM、GPIO、PWM、PWM+Driver/SPI | 燈光控制、家電開關、角度/速度控制 |
通訊 | ESP8266(Wi-Fi)、HM-10(BLE)、LoRa(SX127x) | UART / UART / SPI | 上雲、手機互動、長距離傳輸 |
儲存 | microSD 卡模組、I2C EEPROM/FRAM | SPI / I2C | 資料記錄、設定儲存 |
互動 | 搖桿、按鍵矩陣、紅外線接收 | ADC、GPIO、GPIO | 控制介面、遙控輸入 |
開源軟體簡介
Arduino IDE(2.x)
- 內建範例、序列埠監控/繪圖、Board Manager(安裝板卡核心)、Library Manager(管理函式庫)。
- 支援 Windows / macOS / Linux,也提供 Arduino CLI 便於自動化編譯/上傳。
開發工具鏈與語言
- Arduino C/C++ 生態:資源最豐富;常見函式庫如 U8g2、FastLED、PubSubClient(MQTT)等。
- PlatformIO(VS Code):專案/相依管理強,適合多板維護與版本控管。
- MicroPython(視板卡支援):以 Python 撰寫、REPL 互動開發。
- TinyML/Edge 工具(視板卡支援):TensorFlow Lite Micro、Edge Impulse 等。
授權與社群
- Arduino 核心與多數函式庫採常見開源授權(MIT/BSD/LGPL 等);請遵守各專案授權標示。
- 社群資源集中於 GitHub、Arduino Forum 與各大教學站,查詢與回報問題便利。
延伸閱讀:Arduino IDE 安裝與操作入門|新手第一個燒錄程式 Blink LED 教學
Arduino 開發板開發過程會遇到的問題與替代方案
Arduino 很適合新手從 0 到 1,但在實作過程中,仍可能遇到環境、接線或資源限制等問題。下面先列出常見優點/可能限制。
常見優點
- 上手快、資料多:IDE 安裝簡單、範例/教學齊全,社群活躍。
- 模組生態成熟:感測、顯示、通訊、驅動模組應有盡有,擴充方便。
- 相容開發體驗:多數 Arduino 相容板可直接沿用相同程式與接線方法。
可能限制(提早避坑)
- 資源有限:部分入門板(如 UNO R3)RAM/Flash 較小,使用多個大型函式庫時可能吃緊。
- 電壓差異:5V(UNO/MEGA)與 3.3V(多數小型或連網板)並存,電壓不對會讀值不準,嚴重還會燒板。
- 即時多工能力有限:阻塞式程式(如大量 delay())會卡住其他任務;需改用非阻塞寫法或計時器。
- 上傳與驅動:不同板的 USB/驅動差異(Type-B/Mini/Micro/USB-C、是否內建 USB-TTL)可能導致上傳失敗。
- 噪聲與供電:馬達、繼電器等負載易造成干擾與重啟,需分離供電、共地與退耦電容。
可替代方案介紹
想要更小體積、要無線、或需要更高效能?以下是我們精選出常見的替代選擇與對應的適用情境。
Seeed Studio XIAO 系列(超小型,相容 Arduino)

定位:口袋尺寸、3.3V 邏輯,多款主控(RP2040/ESP32S3/nRF52840)。
什麼時候選:穿戴裝置、超小體積原型、低功耗或需要 BLE/Wi-Fi。
實作眉角:多為 USB-C;部分型號支援 電池充電;安裝對應板卡核心後即可用 Arduino IDE。
Raspberry Pi Pico / Pico W(RP2040)

定位:雙核心 RP2040、RAM 充足;Pico W 內建 Wi-Fi。
什麼時候選:需要更高效能、更大 RAM,或想玩 MicroPython/PIO。
實作眉角:3.3V 邏輯;C/C++ SDK 與 MicroPython 都可行;Pico W 無 BLE。
ESP8266 / ESP32 系列(連網首選,相容 Arduino)
定位:高整合度的 Wi-Fi(ESP8266)與 Wi-Fi+BLE(ESP32)方案。
什麼時候選? IoT 上雲、手機互動、需較高運算與網路堆疊。
實作眉角:3.3V 供電電流要足;Wi-Fi/BLE 請避免金屬遮蔽,必要時外接天線。
結論
一、選 Arduino 開發板,其實就是三件事:
『要不要無線 × 空間/供電限制 × 運算與 I/O 需求。』
先想清楚這三軸,再對照本文的比較表與實作眉角,選板才不會錯。
二、關於相容(Clone)板
相容板是依開源規格製作、可用 Arduino IDE 與多數範例的合法產品。當你需要控制成本、做原型或多片部署時,選擇合法的 Arduino 相容開發板會更實際;正式課程或特定支援需求再改選官方板即可。
三、快速指引
第一次接觸、教材最多:選 UNO R3。
空間很小、要嵌入:選 Nano / Pro Mini(Pro Mini 最小,但需外接 USB-TTL 上傳)。
要更高效能或無線:選 UNO R4(Minima / WiFi)、Nano 33(IoT/BLE)。
想做超小型、穿戴或入門 TinyML:看 Seeed Studio XIAO 系列。
I/O 腳位不夠:評估 MEGA 2560 或加 I/O 擴充。
| 【撰文編修/瑪可希維編輯部】 Lisette 、Jhin 【監修/瑪可希維站長】 瑪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