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一篇我們已經認識了 Arduino 與選板的重點。這一篇就讓我們將帶你跑完一次上傳(燒錄)流程。

從準備板子與線材、安裝 Arduino IDE,到把 開發板 用 USB 接上電腦、在 IDE 裡選對開發板與序列埠、打開範例程式、編譯並上傳。

本篇使用 Blink 來作為範例,燒錄完畢時、板載 LED 會開始閃爍。代表「環境設定正確、板子正常、操作無誤」。幫助你熟悉整個過程。

 

目錄

什麼是Arduuno IDE ? 

Arduino IDE 安裝與前置準備

Arduino 驅動設定與連接 

使用 Arduino IDE 進行燒錄測試

上傳(燒錄)Arduino 程式

Arduino 燒錄常見錯誤排查(快速表)

小結與下一步

常見Arduino IDE 安裝與 Blink 教學 FAQ

什麼是 Arduino IDE ? 

 

Arduino IDE 是開發時的主控平台:可以平台上面在這裡寫程式、設定要用的板子,最後把程式上傳到板子執行。

主要會做三件事:

 

1.寫程式(或開啟現成範例)

2.選板子+選序列埠(告訴電腦要跟哪一塊板通訊)

3.上傳程式(也叫「燒錄」;把程式寫進板子裡)

 

Windows/macOS/Linux 都能用、相容板也走同一套流程:只要選對板型與序列埠,看到上傳成功後,就表示環境設定完成,板子能正常接收並執行程式了。

 

 

Arduino IDE 安裝與前置準備(下載、硬體、線材)

一、Arduino UNO 與相容板、USB 線材選擇

 

第一次操作Arduino IDE並嘗試燒錄,建議選 UNO 系列 或 其相容板(Clone)。主要是流程一致、且相關教材資源最多,最適合第一次上手。
 

   1.Arduino UNO R3(或 UNO 相容板)

 

    定位:經典入門,範例與教學最完整。

    USB 介面:USB-B
 

 

補充:相容板(Clone)是依開源規格合法製作,多數可用 Arduino IDE 與相同範例;步驟幾乎一致。

 

   2.Arduino UNO R4(Minima/WiFi)

 

    定位:新一代 UNO,效能更高;操作流程與 UNO 相近

    USB 介面:USB-C(部分相容板亦同)。

 

   3.其他尺寸板(如 Nano/Pro Mini)

 

    連接介面與上手步驟可能不同;本篇範例以 UNO/UNO 相容板 為主。

 

 

延伸閱讀:選板觀念可參考〈Arduino 是什麼?入門與選購指南〉


https://www.mc-cvi.com/blog/posts/what-is-arduino-beginners-guide-board-selection

  

線材的小提醒Tips:

  • 一定要用可傳輸資料的 USB 線(不能只有充電功能)。
  • 優先選擇原廠或高品質線材;線太長、接觸不良容易導致上傳失敗。
  • 如果使用相容板且內建 CH340/CP2106 轉換晶片,之後可能需要安裝對應驅動(下一節會說明)。

 

二、Arduino IDE 下載與安裝(Windows/macOS/Linux)


 

Arduino IDE 安裝步驟:

 

     1.前往 Arduino IDE 官方下載頁,依系統下載安裝檔。

https://www.arduino.cc/en/software/

 

     2.依精靈安裝;若跳出驅動授權或安全提示,選擇允許/安裝。

 

     3.安裝完成後,打開 IDE 檢查是否能正常啟動。

 

系統差異提示:

Windows:首次插入開發板時,系統可能自動安裝驅動;如為相容板(CH340/CP2106),需安裝對應驅動後再重新插拔。

macOS:安裝第三方驅動時,可能出現「已封鎖」提示;到「系統設定 ➜ 隱私與安全性」允許後,重新插拔 USB。

Linux:多半免驅動;若無法上傳,可以檢查使用者是否加入 dialout 或 uucp 群組並重新登入。

 

小提醒Tips:安裝完成後,先不用接上任何外接設備(例如感測器、擴充板/介面、其他模組等),等下一節再將板子用USB 接上電腦。

 


 

 

補充:為什麼建議先別接外接設備?

1.在這個步驟,我們先單獨確認 Arduino IDE 安裝、板子連線、上傳流程是否正常,避免同時有線路與軟體兩邊的變因而難以排查。

2.有些外接設備需要特定電壓(3.3V/5V)或共地設定(共同接地);沒設定好可能讀值錯誤,甚至燒板。


  

三、開發前快速檢查(IDE 開啟/板子通電/USB 線可傳資料)

 

在正式連線與上傳程式前,可以先根據以下check-list 先做一輪小檢查,能省下很多排查時間

 

 

1.軟體面

☑ Arduino IDE 能正常開啟(開啟後不閃退、功能表可點擊)

☑ 未安裝過舊版驅動或可疑外掛(之後有問題再回來移除)

2.硬體面

USB 線可傳資料:同一條線能讓其他裝置(如手機)被電腦辨識

連接埠穩固:USB 插頭無鬆動、接點無氧化。

3.若使用相容板(Clone)

☑確認板上使用哪一顆 USB-TTL 晶片(常見 CH340/CP210x)

☑若系統後續抓不到序列埠,再安裝對應驅動。

☑確認板卡邏輯電壓( UNO 類 多為 5V );後續接模組時會用到。


 

完成以上準備,就可以進入下一步:USB 連接與驅動設定,再來載入 Blink 範例並上傳測試。
 

Arduino 驅動設定與連接 

一、以 USB 連接 Arduino(Windows/macOS 示意)

 

  1. 把 Arduino UNO/UNO 相容板 用 可傳資料的 USB 線接到電腦。

    \

     

  2. 看板上電源指示燈是否亮起(通常標 ON PWR )。

     

  3. Windows 會在右下角顯示偵測新硬體;macOS 插入後通常無提示,但稍後會看到序列埠。

 

 

二、在 Arduino IDE 選擇開發板(UNO/UNO R4/相容板核心)
 

  1. 打開 Arduino IDE。
     
  2. 依你的板子選擇:工具 ➜ 開發板

     


     

    • UNO R3(或同架構相容板):選 Arduino UNO。
       
    • UNO R4(Minima/WiFi):選 Arduino UNO R4。
       
    • 其他相容板:先用 Board Manager 安裝對應「板卡核心」,再回到此處選它。

       
  3. 如果不確定板型,先看商品頁或板子上的印刷;選錯會導致上傳失敗。

 

三、設定序列埠 COM Port/tty(IDE 工具 ➜ 序列埠)

 

把序列埠想成電腦跟 Arduino 說話用的「插座名字」。你要選對名字,程式才會傳到正確的板子。

 

  1. IDE ➜ 工具 ➜ 序列埠,先看目前清單。

     

  2. 把 USB 拔掉再插回去,清單裡新冒出來的那個,就是你的板子。

     

     

  3. 點選它即可。

     

     


     

    • Windows 會長得像:COM3COM7 ……
       

    • macOS 會長得像:/dev/tty.usbmodem***/dev/tty.usbserial***

       

每換 USB 孔,序列埠名字可能改變(例如 COM3COM5)。若上傳失敗要先回來確認是否仍選對。
 

四、相容板驅動安裝(CH340/CP210x 下載與設定)

 

多數 UNO 相容板 會用 CH340CP210x 做 USB 轉序列。第一次使用電腦可能找不到序列埠,所以需要安裝驅動。

 

驅動程式下載

CH340

Windows(.EXE版)

Windows(.ZIP版)

MacOS版

CP210x

Windows版

MacOS版

 

作業系統的相關指引

Windows

  • 下載並安裝對應驅動(CH340 或 CP210x),安裝完成後重新插拔 USB
     

  • 裝好後在「裝置管理員 ➜ 連接埠(COM & LPT)」可以看到新出現的 COMx

     

macOS

  • 安裝驅動後,到 系統設定 ➜ 隱私權與安全性 允許載入。
     

  • 完成後重開機或重新插拔 USB,IDE 的序列埠清單就會出現 /dev/tty.usb*



 

常見狀況排查

 

  • 清單沒有新序列埠:換可傳資料的 USB 線或是換另一個 USB 口。
     

  • 安裝驅動仍無法辨識:重新開機、換線、換口,再檢查是否確實裝對驅動。
     

  • 多塊板同時相連:逐一拔插,確認哪一個序列埠在變化。

     

完成「選板+選序列埠+必要驅動」這三步,你的電腦就能和板子順利通訊。下一段我們會打開「已寫好的 LED 閃爍程式(Blink)」並進行上傳測試,驗證整個流程正常。


 

使用 Arduino IDE 進行燒錄測試 

我們使用 IDE 內建的 Blink(這是一小段已寫好的「LED 閃爍」程式)來測試這個流程。

 

一、打開內建範例「Blink LED」


 

 

在 Arduino IDE 依序點:檔案 ➜ 範例 ➜ 01.Basics ➜ Blink

開啟後不需改任何設定,下一步直接編譯與上傳即可驗證環境是否正常。


 

二、編譯與上傳(燒錄)


 

接下來我們要把它「丟進板子裡」執行。


 

上傳步驟

  1. 在 IDE 先點 「✔」編譯(檢查語法、打包程式)。

     


     

  2. 接著點 」上傳(把程式寫進板子,也稱「燒錄」)。

     

  3. 看到底部訊息 Done uploading(上傳完畢),代表上傳完成、電腦已能跟板子正常通訊。

     

  4. 板載 LED 會規律閃爍(Blink 範例)=整個流程驗證成功。


 

若沒有成功,先檢查三件事


 

  • 是否選對開發板(UNO/UNO R4/相容板核心)。
     

  • 是否選對序列埠(Windows:COMx;macOS:/dev/tty.usb*)。
     

  • USB 線是否能傳資料(有些充電線無法上傳)。

小提醒Tips 相容板首次使用:若找不到序列埠,安裝對應驅動(CH340/CP210x),重新插拔後再選埠。


 

換了 USB 孔:序列埠名稱可能改變(例:COM3 ➜ COM5),上傳失敗先回來確認一次。

Pro Mini/無內建 USB 的板:需外接 USB-TTL(如 CH340);上傳時常需在編譯完成瞬間按 Reset 進入燒錄模式。
 

Arduino 燒錄常見錯誤排查(快速表)

狀況典型症狀先檢查什麼快速解法
沒選對開發板上傳報錯、立即失敗工具 → 開發板依實際板型改選:UNO / UNO R4 / 相容板核心
看不到序列埠工具 → 序列埠清單是空的USB 線/孔、驅動換「可傳資料」USB 線;換 USB 口;相容板安裝 CH340/CP210x 後重插
上傳逾時 / Done uploading 沒出現進度卡住或 timeout序列埠是否變動拔插一次重新選埠;換短一點的線;避免 USB Hub
能編譯但無法上傳只顯示編譯成功線材是否僅供電改用可傳資料的線;嘗試另一台 USB 口
板載 LED 不閃上傳成功但無反應開發板是否正確、範例是否 Blink先用原始 Blink 測試;確認 LED_BUILTIN 腳位(UNO R3 為 D13)
Pro Mini 上傳失敗stk500/同步錯誤上傳流程、USB-TTL使用 USB-TTL(CH340 等),編譯完成那一刻按 Reset 進燒錄
macOS 裝驅動被擋看不到 /dev/tty.usb*安全性與隱私權系統設定允許驅動、重開機或重插
程式庫衝突編譯錯誤、奇怪報錯新增的 Library先回到純 Blink 確認板子 OK,再逐一加入 Library 測試
連網/馬達時重啟上傳 OK、執行不穩供電與接地外接負載獨立供電並把地線接在一起;加退耦電容

 

小提醒Tips:每換一次 USB 口,序列埠名稱可能改變(如 COM3 COM5)。上傳失敗先回來核對「開發板」與「序列

埠」。

小結與下一步

你剛才已經:安裝好 Arduino IDE、用 USB 連上板子、在 IDE 中選對開發板與序列埠,並成功上傳範例程式。看到「上傳成功」提示,就代表環境設定完成,板子可以正常接收並執行你的程式。

 

到這裡,你已完成最基礎的 Arduino 燒錄


之後的流程也一樣:寫好正確的程式碼 → 用 Arduino IDE 選對開發板與序列埠 → 連上 USB 上傳,再依需求接上對應的外接設備(感測器、顯示器、驅動器等)就能開始實作各種專案。

 

接下來的練習,建議從最穩、接線最少的模組開始,循序加難:

 

【按鍵輸入】切換 LED 開/關

  • 功能:用按鍵當開關,控制 LED 狀態。
  • 目標:學會讀取數位腳位、處理按鍵「消抖」、用 millis() 做不阻塞的狀態切換。
  • 對應模組:按鍵開關模組(12×12 按鍵/Key Switch 模組)。

 

【電位器控制】 旋鈕改變 LED 閃爍/亮度

  • 功能:透過電位器提供可變的類比電壓。
  • 目標:理解 analogRead(),用 map() 把數值轉成閃爍間隔或 PWM 亮度。
  • 對應模組:10kΩ 旋鈕電位器模組(Potentiometer)。

 

【溫溼度量測】 在序列監控顯示數值

  • 功能:讀取環境溫度與濕度並打印到 Serial Monitor。
  • 目標:完成第一個感測器資料讀取流程,熟悉序列監控除錯與基本資料格式化。
  • 對應模組:DHT11 或 DHT22 溫溼度感測器。

     

【I2C 顯示】 → 把數值印到小螢幕

  • 功能:用 I2C 兩線(SDA/SCL)驅動小型顯示器,顯示前一題的溫溼度。
  • 目標:學會 I2C 接線、用 Library Manager 安裝顯示函式庫(如 SSD1306),完成基本畫面輸出。
  • 對應模組:0.96" OLED(SSD1306,I2C 版)。

 


常見Arduino IDE 安裝與 Blink 教學 FAQ 

 

 

Q1:IDE 看不到序列埠(COM/tty)怎麼辦?

  • 換一條「可傳資料」的 USB 線,或換一個 USB 口。
  • 相容板多用 CH340/CP210x,先安裝對應驅動,安裝後重新插拔。
  • macOS 到「隱私權與安全性」允許驅動後再插一次。
  • Linux 將使用者加入 dialout(或 uucp)群組並重新登入。

 

 

Q2:上傳卡住或逾時(沒有出現 Done uploading)怎麼解?

  • 回到 IDE【工具→開發板/序列埠】確認是否選對。
  • 避免經由 USB Hub;改用較短、品質較好的線。
  • Pro Mini/無 USB 的板,常需在「編譯完成那一刻」按 Reset 進燒錄模式。

 

 

Q3:顯示 Done uploading,但 LED 沒閃?

  • 先用 IDE 內建的 Blink 原始範例測試。
  • 確認板載 LED 腳位(UNO R3 多為 D13/LED_BUILTIN)。
  • 若用外部 LED:檢查正負極、限流電阻與腳位接線。

     

Q4:Windows 自動裝好驅動了,還要另外裝嗎?

  • 若能看到新出現的 COM 埠且可上傳,就不用。
  • 若清單仍無序列埠或上傳失敗,再安裝 CH340/CP210x 對應驅動。


     

Q5:macOS 提示驅動被封鎖,怎麼處理?

  • 安裝驅動後至「系統設定→隱私權與安全性」點允許。
  • 之後重新開機或重新插拔 USB,IDE 會出現 /dev/tty.usb*


     

Q6:Arduino Nano 要不要選 Old Bootloader?

  • 老版 Nano(ATmega328P Old Bootloader)需在【工具→Processor】選 Old Bootloader
  • 若上傳失敗、出現 stk500 錯誤,可嘗試切換此選項。


     

Q7:Pro Mini 要怎麼上傳?

  • 需外接 USB-TTL(CH340/CP210x),接 VCC/GND/TX/RX/DTR
  • 點上傳後在「編譯完成瞬間」按 Reset;失敗就調整按鈕時機再試。
     

     

Q8:換了 USB 口就不能上傳?

  • 每個 USB 口的序列埠名稱會改變(例:COM3→COM5)。
  • 換口後請在 IDE 重新選擇【工具→序列埠】。


     

Q9:線能充電,為什麼還是上傳不了?

  • 充電線不一定能傳資料;請改用標示有 data/同步功能的線,或換一條已知可用的資料線。


      

Q10:上傳後執行不穩、會重啟?

  • 連網或馬達負載可能讓電壓掉落。
  • 建議外部負載獨立供電,並把所有裝置的地線接在一起(共用地線連接),再加退耦電容穩定電源。